close

有人說:現在是後blog時期,前社群時期。
blog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緩慢期,除了它的介面未來有可能再做更人性化的變動的可能以外,基本上就這麼定了。
但是跨越blog之間,跨越人與人之間的互連,正是目前非常熱門的事情。也就是俗稱的social network.

 

 

因為網路的應用是有興趣的論文研究的主題之一,最近一直在思索,web2.0的極致是什麼。怎樣的社群網路的建置才是未來的趨勢。還有什麼事情可以做?

今天在看別人文章的時候,剛好看到數位之牆的作者把馬斯洛的需求mapping 到 Web2.0的概念。覺的對於摸清楚什麼是web2.0很有價值,因此引用了別人的文章

以下為引文 http://blog.chinayes.com/digitalwall/article_Details,2333.htm

"其中,「存在的需求」就是指個人資料存放。對於網民來說,我寫了兩年的日記在這裡,我放了三年的照片在這裡,更進一步,我的好友清單與通訊錄在這裡,我還能走得掉嗎?而「資料存放」的需求是普遍的人人都有的需求(上圖中標明了100%),它是「社交」的根基。

在開放平台及開放用戶資料將成為現實的今天,社交網絡將毫無疑問成為個人資料的最大集中地。想像一下,擁有上億網民個人資料的網路公司將價值幾何。然而,光有個人資料不夠,因為資料是死的,要把它變活,就必須要做到社交網絡的另一個核心王牌:好友動態。

◎社交網絡不是社群但包含社群

傳了一張照片,你的好友會收到通知;寫了一篇日記,你的好友會收到通知。。。就是這樣讓好友清單從死的資料變成活的網絡。一個好的社交網絡,在內部營運上永遠在討論怎麼樣的好友訊息通知足夠清楚顯眼,卻又只在該出現的時候出現而不致於造成資訊過量。

接著,我們要談到社交的幾個層次:個人空間,熟人空間,陌生空間。社交網絡在個人資料以及好友動態上是跟前兩者對應的。至於「陌生空間」,就是傳統意義上的社群,就是論壇,圈子,類似大廣場那樣的場所,人人可匿名參與發言,是重度使用者的集散地。"

該作者也提出社交網絡的四個層次,表述如下:



"由於完整涵蓋網民的網上行為,從個人到熟人到陌生人,因此社交網絡能做大而傳統社群則否。至此,社交網絡只要把個人資料及好友動態兩者握在手,其他全部可開放平台給第三方應用開發商來做,理論上開發商只要不試圖「盜取」上述兩者,都可以被社交網絡接受。"

該作者的上述概念,google的open social與facebook 也正在做這件事,開放它的社交平台讓別人來串聯,使原本不提供web2.0功能的網站快速的變成社群網路。把不同的社群網站之間串連起來

What's next? 目前的scope會發展到什麼程度?

仍然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teralin 的頭像
    teralin

    一杯幸福,半糖去冰

    tera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